120、宫变-《无尘仙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武帝辞世,李姓诸王在先后两次血腥政变中被清洗殆尽,如今李家王朝已没有李姓诸侯,只得这一位功高德邵的纪姓侯爷。

    跟大多数百姓一样,邢平对晋寿侯纪庄所知有限。

    他只知道这位侯爷曾是前朝故臣之后,跟武帝本有杀父之仇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位身负血海深仇的前朝遗贵不计前嫌,竟跟李家人走到一起,辅佐当时仅为李氏庶系的李授屡立奇功,迅速上位。在他的帮助下,短短数年,李授便崭露头角,从一郡之首升任一方诸侯,随后更被武帝委以重任,位极人臣。

    殡宫之乱后,原本功高无双的李授遭到嫌嫉,被李跃放逐边地,但随后却又是纪庄等人替他逆天改命,一战尽诛武帝十余嫡子,使他高登九五,传为奇谈。

    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位晋寿侯不恋权位。

    助李授称帝后,他便功成身退,挂着一个晋寿侯的虚名离开权力核心,选择在离盛都不远的龙泉山隐居,从此再未踏足帝都。

    如此这般的风云人物时隔五年重返都城,对大盛朝显然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。

    朝中将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吗?

    望着渐渐远去的车驾,邢平心里感觉愈发沉重。

    自从得到警示,被迫采取防范措施以来,青峰山至今并未遭受真正的威胁。

    反倒是朝廷自己麻烦不断。

    如今看起来,皇帝好像又有了新的麻烦。

    而且是大麻烦。

    邢平缓缓骑过市桥。

    这里是皇宫外围和市区的分界线。特殊时候,这里也可以是一道警戒线。

    为保安全,宫城为人工挖掘的河流所围绕。但在和平时期,这条平缓无波的小河不过是围绕宫城的一道景观。

    市桥一端总有几名守卫,今天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但他们从不查验通行关凭,也不检查过往的车辆和马匹。

    他们只看人。

    如果你骑着高头大马,或是一辆用漆考究的马车,他们问都不会多问一声。

    这次也是一样。

    不过,今日这几名守桥卫兵,尤其那名带队军官,却让邢平感觉有些面生。

    因为赶时间,邢平早上出宫走的是西门。

    而宫河自西城门城楼下就通过地下暗渠流到了城墙外,出宫经右卫府直接能到每次接头的酒肆,沿途并不经过皇宫外围哨点,所以并未察觉有何蹊跷。

    皇宫守卫,不会轻易换人。

    自从被调进皇宫当值,他就特别留意各个戍卫处的轮值情况。宫门,宫墙外河几道桥梁的守卫,都是他必须熟悉的对象。

    在青衣卫的训练要求里,这是基本素养。

    这几人绝非负责日常巡守的北营卫队成员,也不属于会轮换值守宫城外围的虎贲军。

    从眼神看,这帮人目光凌厉,更像是南营的天厍军。

    但邢平保证,这几人他在营里一个也没见过。

    带队军官三十来岁,锐利的三角眼,整齐的八字胡,身上不着禁军仪卫臃肿的正装,也非虎贲军着装,而是头戴轻巧透风的黑漆纱冠,软皮甲外套绣锦宽袍,腰上挂着硬壳长直刀。

    这是仪卫常服,邢平猜想,是他们的便装。

    在值守禁宫,或是随同圣驾出行时,北营卫队并不会如此穿戴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的职责是展示威严。

    北营中习惯穿着常服的,只有不用担任仪卫那部分人。那些人是李授在霸东时的亲兵近卫。

    来盛都这么些日子,邢平还从没跟那帮人打过交道。

    他听说那支队伍人数不多,成员全是兄终弟及,以及牺牲者后裔。

    自国师组建天厍军,李授的亲兵便改成了仪卫,这批军功之士虽归属其内,但自成一队,称“建章卫”。

    建章卫平日驻于北营,但不参与宫禁戍卫。

    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,邢平干脆勒住马,“兄弟,哪个营的啊?”

    “哟,叫我兄弟?”这军官一脸不屑,“敢问你是?”

    邢平也不跟他废话,直接掏出腰牌,“南营邢平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