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2 大会风云人物,力压全场(求订阅)-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龚远江一共汇报了五个工作,两篇am,一篇aem,一篇jmca和一篇acsami,是一个系列的工作,基于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改性。

    改性的方法和许秋优化itic系列受体材料时有点类似。

    最开始开发一种材料作为基准,然后通过制备器件、实验表征时得到的反馈,对分子结构进行不断的微调。

    每调整一次,就发表一篇文章。

    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大,就是大文章,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小,就是小文章。

    这也是应用型研究的本质,说白了,就是不断的试错。

    排除开挂的因素,大佬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差别,就是大佬试错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一些。

    也因此他们拿到的资源会更多一些,这样最终出成果的期望值最高。

    半个小时很快过去,龚远江顺利的完成了首场汇报,在回答了台下听众的几个问题后,魏兴思无缝衔接,登台继续主持会议:

    “接下来,有请许秋为大家汇报。”

    “许秋是我们课题组的直博生,一年级,也是目前组内有机光伏团队的负责人,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富勒烯受体,在《自然·能源》、《焦耳》、nc、am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……”

    “许秋汇报的主题是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,大家欢迎!”

    许秋今天特意穿了正装,在上台前他整了整衣领。

    然后,他朝侧后方的课题组成员们看了一眼,学妹回应给他一个满满的笑容,段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……

    当他与魏兴思交错而过时,魏老师也递过来一个鼓励的眼神。

    他又往远处看看,陶焱等一众同学也冲他点了点头,大多数人都没有离开。

    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支持他,许秋突然没那么紧张了。

    “各位老师、同学们,大家上午好……”

    “最开始,我们设计了一种名为idt-i的分子……”

    “之后,我们将idt升级为idtt,扩大了中央d单元的共轭长度,开发了一种名为itic的材料……”

    “现在,基于itic的最新衍生物idic-4f,也就是刚刚被接收的《自然·能源》工作,器件效率达到13.5%……”

    “最后,我们把近期的工作总结在了《焦耳》综述上,同时对机光伏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……”

    许秋按照之前预定的顺序汇报,时间控制的非常好,二十九分钟结束。

    当一篇篇的文章如同走马灯似的被展示出来的时候,台下的师生们低声的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许秋的同学们,虽然之前都听说许秋以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国奖,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评奖过程和细节,只知道最后的结果。

    现在这场汇报听下来,他们顿时都明白许秋为什么能力压正统博二、博三的学长学姐们,斩获第一了。

    单看这成果数量,估计得是第二名的好几倍吧。

    而在场的老师们,尤其是和魏兴思往来不多的老师,他们之前虽然知道魏兴思组里发表了不少文章,但看到这些文章数量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。

    仅仅一年时间,一个只有不到十人的团队,产出了近三十篇高质量的文章,简直是“高产赛母猪”啊。

    而且,关键之处在于,这些文章都和台上的那位相关。

    许秋不是文章一作,就是文章二作。

    同属学术圈里的人,他们对文章作者排序的意义可是门清。

    对于大多数的课题组来说,假如发表了30篇文章,来自组里的5个学生,那么平均分配下来,大致上是每人10篇一二作文章,比较分散。

    而假如一个学生把组里全部的30篇文章,都挂上了一作或二作,就说明组里的全部工作,这个学生都是主要参与者。

    这是非常夸张的现象,表明这个学生的实际贡献量,大概率已经超过了课题组的导师。

    在场的老师们顿时明白,为什么魏兴思要力推许秋了。

    如果文章冠名完全是按照贡献来的话,现在许秋的成就,已经在魏兴思之上。

    许秋演讲结束后,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,此起彼伏,大约持续了半分钟才停下。

    许秋对自己的汇报也很满意,此时的状态很轻松,内心吐槽着:“这是看我只讲了29分半,所以要用掌声强行给凑到30分钟吗?”

    掌声停下后,魏兴思起身说道:“对于许秋的汇报,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?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就有数人举起了手,魏兴思左右看看,最终随意挑选了一位。

    被选中的“幸运儿”许秋并不认识,男性,年龄约莫三十岁出头,长相没有什么特点,可能是一名青椒学者,也可能是被课题组派过来参会的博士后。

    这位陌生青椒学者先是点评了一句:“发表的文章都非常厉害,工作做的也很系统。”

    随后问道:“这篇《自然·能源》的文章是刚刚被接收吗?我刚才在网上没有检索到。”

    许秋一听这问题,就知道对方多半和魏兴思不熟,不然他大概率会从魏老师那边收到一份打印出来的《自然·能源》文章。

    不过,许秋还是认真回应:“是的,上周五刚收到编辑的消息,估计文章的电子版会在一个月后上线。”

    陌生青椒学者追问道:“那方便把文献给我发一份吗?另外还有《焦耳》的综述文章,也可以给我一份吗?”

    “没问题,会后我给你一个拷贝。”这种都是小事,许秋当即点头应下。

    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购买全部的期刊资源,比如魔都综合大学就没有买《自然》系列的期刊电子版,大概是因为太贵了。

    平常许秋他们想要下载《自然》系列的文章,要么求助图书馆,利用全国的高校、研究所的学术资源来找文献,要么自己发邮件找作者要。

    就像许秋刚被接收的《自然·能源》文章,日后如果他想看自己的文章的话,都需要付费才能看。

    有点类似于网文,作者想要看自己作品,或者在付费章节发本章说,也要先订阅才能发,就很……正常,因为版权并不归作者所有。

    “谢谢,”陌生青椒学者道了声谢,终于进入正题:“许秋,我看到你展望部分列举的内容比较多,可以具体针对器件稳定性方面讲一讲吗?”

    “当然可以。”许秋推测这位青椒多半是专门做稳定性相关的研究,便通过想法加举例说明的方式,回应道:“方法还是比较多的,可以引入聚合物受体作为第三组分,比如在二元体系中加入少量的n2200……,可以设计具有非共轭中央单元的受体分子……,还可以……”

    许秋并没有藏私,把当下常见的提高器件稳定性的方法都分析了一遍,同时还把自己最近从徐正宏那边nc工作中得到的灵感,也给讲了出来。

    这位比较有礼貌的陌生青椒学者原地消化了一会儿,点头说道:“谢谢,我没有问题了。”

    随后,魏兴思又叫起一位举手提问的学生。

    这位被叫起的学生,许秋对他还稍微有些印象,上次去参加龚远江的会议时,彼此就见过一面,是京航大鲍原友的学生。

    至于具体名字叫什么,他就记不清楚了。

    鲍原友的学生并没有对许秋的工作进行点评,而是直接提问:“我看到许秋你的报告中有提到刮涂实验……我最近正在做刮涂器件,但成功率并不高,方便透露一下你们的刮涂实验怎么进行的吗?以及在操作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?”

    许秋操作激光笔,将ppt展示的页面,转移到那篇刚刚发表的刮涂am文章上。

    虽然刮涂的实验主要是学姐和学妹负责的,但在模拟实验室中,许秋也经常摆弄这些仪器,对此并不生疏,他考虑片刻,回应道:

    “刮涂的话,实验操作本身并不难,但对仪器的要求比较高,如果存在刀片不平整、高度控制方面的精度比较低等问题,很容易造成得到的薄膜的厚度非常不均匀,容易出现短路或者断路的现象,现在已经有专门生产刮涂机器的厂商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并不是所有的体系都适合刮涂,最好是选择具有高电荷迁移率,对电池尺寸、厚度不敏感的体系来执行刮涂操作,这样的体系得到的刮涂器件,性能不会比传统旋涂的器件差太多……”

    “除了可以对有效层进行刮涂外,还可以对电极、传输层材料进行刮涂,比如采用pfn、peie等可溶液法加工的传输层材料,以及银纳米线等可溶液法加工的电极进行刮涂……”

    “好,好的……”鲍原友的学生连连点头,又追问道:“那有没有推荐的刮涂机器呢?”

    许秋正待提起蓝河的公司,打算帮忙宣传一下,却看到魏兴思在向他使眼色。

    仔细一琢磨,在学术交流会议上,谈生意好像确实不太好的样子,于是他便改口道:

    “仪器方面的事情,我们可以在会后详谈谈,或者你也可以翻阅我们课题组发表的那篇am文章,里面的支持信息中也标注了所用仪器的型号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,谢谢。”鲍原友的学生结束提问,魏兴思再次选择了第三个提问者,正是许秋博士班的班长穆雪。

    穆雪被选中也不奇怪,因为在场的女生本来就少,而她又是唯一一个举手的女学生。

    “许秋,我想代表同学们向你问一个问题,请问怎样才能像你一样,一年发表十篇一作文章呢?”穆雪开口问道。

    “呃……这真是个‘好’问题啊……”许秋思索片刻,决定抖个机灵:“老生常谈的努力、天赋、机遇之类的话,我就不说了,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可行的建议,让你也能够一年发十篇文章……”

    “什么建议?”穆雪顿时来了兴致,在场的其他师生也被许秋这话吸引了注意力。

    许秋一本正经的说道:“要不你换个导师,来我们课题组,投奔有机光伏的怀抱……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在场的师生都被逗乐了,魏兴思还额外补充道:“穆雪你要是愿意来我们课题组,我去找穆正川讲,跟他要人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