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1 叠层器件打破世界纪录!(二合一大章,求订阅)-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大多数人都转行了,比如段云投的几个岗位中,就没有一个是和热电相关的。

    此外,蓝河那边开发的刮涂机器,现在刮涂出来的薄膜已经比较稳定,正在组装第一代的原型机,尝试进行售卖。

    魏兴思收到了这个消息后,当场表示:“蓝河的第一台机器我们来买。”

    一方面是给合作伙伴一个支持,另一方面组里现在确实也需要这样的机器,可以让日后的实验手段更加的多样化。

    终于轮到许秋汇报,虽然他很想把y4、y5的结果和大伙们分享一下,让其他人都知道他已经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4.8%,接近15%了。

    但许秋还是按捺住了自己躁动的心,认认真真的汇报:

    “上周,我和韩嘉莹一起合成了ptq系列的一代给体ptq1,同时购买了y系列受体的原材料,另外叠层器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……”

    许秋提及的方向虽然比较多,但都没有细讲,而是留给接下来的其他人进行讲述。

    韩嘉莹上周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进度大约三成,同时她还汇报了上周的实验进程:

    “上周合成了ptq1给体材料,这个材料的主要优点是合成步骤少、分子结构简单,同时做了基础的表征测试,ptq1的禁带宽度约1.7电子伏特……”

    “ptq1的光电性能同样较好,与基准非富勒烯受体材料,包括itic、idic、ieico等结合,均表现出较高的器件性能,可达11%以上,和idic-4f结合,效率更是可以达到12.8%……”

    邬胜男上周主要在撰写文章,ihic和4tic两种材料,目标期刊分别是jmca和cm。

    其中,ihic的jmca已经写好投出,4tic的cm的进度也完成了四成。

    莫文琳继续做三元体系,当前体系是j2:pce10:ieico-4f,性能还不错,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2%以上。

    她之前的三个三元体系都是基于一种给体,两种受体的,现在这个体系为了不和之前的体系重复,则是采用了两种给体,一种受体材料。

    让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和过去做的工作有所差异是很重要的。

    假如莫文琳继续做一种给体、两种受体的体系,虽然不至于发表不了文章,但原先本来可以发am的,现在可能就只能发子刊afm了。

    同时,她也汇报了一下上周帮许秋做的“四终端法”叠层器件结果。

    因为“四终端法”的制备工艺相较于“两终端法”复杂的多,所以她做的体系并不多:

    底电池统一选择了当下性能最佳的j2:idic-4f体系(效率13.5%),顶电池则则尝试了四种不同的体系。

    其中,最佳的叠层体系中,顶电池的有效层材料是pce10:ieico-4f(效率12.3%),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2.5%。

    看起来“13.5%+12.3%=12.5%”,效率没有突破原有单结体系的高度,和之前“二终端法”的“12%+10%=9%”、“13%+10%=10%”差不多。

    似乎这次的尝试又失败了,但其实不然。

    因为人们在看待叠层器件的时候,其实也是把叠层器件当做一个整体看待。

    并不是特别关注原先器件的性能是怎么样的,只会在同一个细分领域中,也就是和其他叠层器件进行横向比较。

    而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制备门槛比较高,研究的课题组比较少,再加上之前也没有什么好的材料,受体几乎只有pcbm,给体也就pce10等少数几个给体材料能拿的出手。

    因此,现阶段叠层体系的世界纪录只有12.28%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许秋让莫文琳尝试了一下叠层器件,顺手走了一步闲棋,一不小心又把有机光伏一个细分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给打破了!

    这样一来,他只好改变之前定下的策略。

    本来许秋是打算让莫文琳把叠层器件先做着,自己去把y系列受体材料给合成出来。

    而现在看到叠层器件有崛起的希望,他便打算同时跟进。

    许秋现在对有机光伏领域的了解程度很深,很快就想到了五种可能的“叠层器件的优化思路”,并把这些想法全部丢给高级模拟实验人员进行摸索。

    接下来,本科生四小只汇报,他们申请的两个项目都已经完成了开题答辩。

    魏兴思宣布组会结束,同时把许秋单独叫到了办公室。

    关好218的门,魏兴思也没藏着掖着,直接说道:“文章奖金的事情,等下我给你转1w,不过我觉得之后咱们课题组需要改一改规则,按照一个影响因子200块有些太贵了,现在组里的劳务费都快没钱了,新的项目还没有申请下来,穷啊……”

    魏兴思话锋一转,继续说道:“但是假如发文章不给奖励的话,又不太好,会抑制学生们工作的积极性,许秋你怎么看?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?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许秋做出思考状,内心开始盘算。

    组里现在大约300w的基金项目资金,其中有15%左右是劳务费,也就是45w左右,平均一年大约9w。

    看起来一年9w很多,但其实每个月都要给组里的学生发补助。

    现在许秋、吴菲菲两个人的补助稍微多一些,分别是3800和1500块。

    组里的其他人,每个人每个月补助大约是500-1000块左右。

    硕士生因为学校补贴只有600块,所以发的多一些,一般是1000块,博士生因为学校补贴2000块,所以发的少一些,一般是500块。

    课题组现在有十三位成员,除了邬胜男博后,还有四个新进来的本科生以外,都是需要发钱的,一共有八人,莫文琳和韩嘉莹分别按博士生和硕士生发放。

    八个人加起来,每个月一共要支出大约8800块,一年就是八万八,按照一年9w劳务费算的话,平均每年结余两千,如果再扣掉其他的劳务支出,每年结余就变负数了。

    当然,因为前几年课题组里的人比较少,也没有许秋这样的吃劳务费大户,所以劳务费方面还是能剩下一些的。

    但现在科研成果数量的膨胀速度太快了,这一年来许秋带领有机光伏团队,am级别的文章加起来发了10篇左右,再算上其他影响因子10左右的cm、jmca,也有10篇左右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