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也就是说,他只会引用那篇档次相对较高的CM,另外两篇Solar RRL就不引用。 魏兴思认为:“审稿人有建议的权利,文章作者也有不采纳建议的权利,只要能拿出合理的理由就行,编辑那边都是有自己判断的,不会单凭审稿人的意见来决定一篇文章。” 不过,许秋还是比较心善(从心?)的,索性也不挑挑捡捡,就全部引用了。 第三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老外。 审稿意见写的比较“随意”,有很多口语化的表达。 开始也是称赞了许秋和魏兴思ITIC系列的工作,将这个系列的工作称为是“BIG break through(大突破)”。 这也是一些歪果仁喜欢的表达,在表示强调的时候,就把整个单词都变为大写字母。 国内如果表示强调,书面上表达的形式是在字的下面画两个点,不过出现的情况比较少,可能只有在语文课本上会有,通常都是用“”,甚至【】。 之后,这个审稿人还提了一些很具体的意见,有些碎碎念的样子,想到哪里说哪里,不是那种分条罗列的,诸如此类: “作者你们为什么不聊一聊是怎么想到要做ICIN这个结构的呢?” “你们认为ICIN单元相较于同类的饶丹宁结构有什么异同?是什么产生了两者之间的性能差异?” “你们认为有机光伏领域近三年的效率极限是多少?” “……” 问题虽多虽杂,但好在都是一些小问题,而且也算是帮忙补足文章的质量,让文章变得更加完美。 其实,这也是科研圈建立同行评审的初衷,即让发表出来的论文质量有所提高。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,就有些变了味道,现在的同行评审,很多时候都是互相给对方的工作挑刺,从鸡蛋里挑骨头…… 不过,仔细想想,这其实也是一个领域发展壮大必须要面临的问题。 在最开始的时候,通常是一小撮爱好者聚集在一起,成立一个组织,组织内部都是志同道合的人,基本上都是为爱发电,不那么在意利益得失,目标也是高度一致。 而随着组织慢慢发展壮大,门槛逐渐降低,不断的吸收新人进来,而进来的新人质量良莠不齐,且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诉求,这就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本来的模样。 拿科研圈来说,早期就是一小撮富人,他们过习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后,想试图找一些精神方面的追求,就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,纯粹是为了兴趣爱好,大多不为名利。 而现在想搞科研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了,科研本身也慢慢演变为一种职业,一份工作。 类似的,逼乎、小破站,或者说早期的互联网社区,能够接触到的都是对新兴事物感兴趣的精英,门槛很高。 那个时候,逼乎还不是“逼乎”,都在正经的科普、分享。 而现在要么是“人在比邻星,刚下飞船,秒入一亿宇宙币”,要么是各种营销号,戾气很重,动不动就引战。 也就只剩下热榜可以看一看,了解近期的新闻了。 许秋一边听课,一边码字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