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6 东亚人的精明(求订阅)-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布鲁克公司开口就表示先付23万元的人工费,然后他们再去准备液氦,看看能不能修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如果没成功,这些钱就白花了。

    堂堂种花家最高学府的清北大学,何时受过这种气?

    该中心愤而终止了双方的合作。

    此事在当时惊动了国内数十位教授。

    但这种挣扎注定是徒劳的,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叫核磁共振仪的东西,或者可以把几乎两字给去掉。

    这种局面,已经存在很多年。

    早在2010年,种花家就取代漂亮国,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。

    但近年来,种花家对国外高端仪器的依赖不但没减少,反而在不断上升。

    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进口近千亿美元的仪器设备,仅次于石油和半导体。

    其中,90%的高端仪器被国外公司垄断。

    以核磁共振仪为例,全世界只有德意志布鲁克等少数几家公司能提供。

    就是这家年营收只有20亿美刀的德意志公司,独占国内80%以上的市场,把清北大学拿捏得死死的。

    而这,还只是冰山一角。

    冷冻电镜,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,全世界只有漂亮国FEI、霓虹国电子、日立能生产,国内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。

    稍微低端一点的扫描电镜,国产份额也不到10%。

    质谱仪用于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,目前基本依赖进口,高端的液质联用技术,则完全来自漂亮国安捷伦、赛默飞等厂商。

    因为国内不能生产,种花家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,60%用于进口设备。

    除了实验室以外,在医院里,包括CT、核磁共振仪、大型X光机,几乎被俗称GPS的GE(通用电气)、Philips(飞利浦)和Siemens(西门子)三家垄断。

    几年前,人民日报记者曾走访上百家企业,发现那里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,几乎沦为“洋装备”的盛宴。

    “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,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,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。”

    这样的调侃,多少令人尴尬。

    2009年,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调研,结论是:“过去20年,我国科学仪器与发达国家相比,差距不是缩小了,而是逐步拉大。”

    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重大专项,加码投入,不少仪器公司也在崛起。

    2006年,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,吹响中国科学仪器迈向高端的冲锋号。

    被Illumina卡脖子的华大基因,也知耻后勇,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,跻身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。

    魔都联影医疗更是推出种花家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,打破GPS长达30年的垄断。
    第(2/3)页